• 在等待音樂會開始的同時,我們邀請您,不妨也一起欣賞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建築,從細節中感受它的歲月與歷史。

  • 位置:
    進入廟埕,正前方即是第一進的「三川殿」,也稱五門殿,因正面開有五個門間而得名。

    導覽:
    元清觀的三川殿正面為五開間設計,屋頂採「歇山牌樓升簷式」構造,中央屋脊高聳、兩側屋簷低伏,構成強烈的層次與儀式感。這種設計不僅具視覺美感,更反映出傳統建築中「尊卑有序」的空間邏輯。

  • 位置:
    抬頭看三川殿正門前簷下方,整排吊筒由內而外延伸。

    導覽:
    殿前簷下的一整排吊筒,每一個都雕刻著蓮花、飛天、鳳凰與獅子等意象,細膩不張揚,展現清代中葉木工藝之美。這些裝飾不只是美化空間,更是祈福與守護的象徵,悄悄陪伴來訪者進入聖殿。

  • 位置:
    三川殿前廊外側,左右各一對石獅,龍邊(左)為公獅,虎邊(右)為母獅。

    導覽:
    這對青斗石獅雕工極為細膩,公獅踩繡球、母獅懷小獅,鬃毛呈現螺旋狀層疊,肌理細緻生動,被譽為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。不只是守門神獸,更是匠師手藝的展現與流傳。

  • 位置:
    三川殿中央正門上,兩扇門各繪一尊神將。

    導覽:
    元清觀的門神並非一般常見的秦叔寶、尉遲恭,而是採用道教系統中的趙天君與王天君:一人持鞭,一人持鋼,威嚴莊重。由和美彩師陳穎派所繪,線條明快、神情內斂,是本地彩繪傳統的代表。

  • 位置:
    第二進拜殿前,通往正殿的階梯中央,腳下地面。

    導覽:
    步上拜殿前,請注意腳下的青石御路。其上刻有雲龍圖騰,象徵通往神域的聖潔之道。這塊石雕並不張揚,但它默默標示著人與神之間的界線,是信仰空間中最不容忽視的一條線。

  • 位置:
    第二進拜殿前,左右門柱位置,各立一根龍柱。

    導覽:
    這對龍柱為清光緒三年(1877)重修時所建,採單龍盤柱形式。柱身雕龍騰雲,柱頭更刻有八仙人物與李白醉寫番表等情境,結合神話與歷史想像,層次豐富,是清末廟宇石雕中的上乘之作。

  • 位置:
    第三進正殿內部,屋架壽樑之上與兩側看架處。

    導覽:
    抬頭仰望正殿樑架,可見栱身雕刻為「象頭拱」,象徵「太平有象」的吉祥寓意。更特別的是,樑上雕有憨番洋人形象,帶著清代工匠對異文化的想像與轉譯,也讓元清觀的裝飾題材跨出了華夏傳統的一步。

Lí-hó! Huann-gêng lâi thiann im-ga̍k-hōe

〰️

Lí-hó! Huann-gêng lâi thiann im-ga̍k-hōe 〰️

你好! 歡迎來聽音樂會

〰️

你好! 歡迎來聽音樂會 〰️

演出介紹About

半線室內樂今年延續一貫特色,再度帶來極具代表性的宮廟音樂會。這次,我們選擇在彰化市的重要文化古蹟——元清觀演出。

元清觀,是彰化市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廟宇,在地人習慣稱它為「天公壇」。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,也就是西元1763年,主祀玉皇上帝。元清觀是全台少數主祀天公的廟宇之一,也被稱為「台灣天公三間半」中的「半間」。這個「半間」的稱呼來自於早年道路拓寬,廟身被迫內縮,因此成為一座外觀獨特的廟宇。如今它已被列為國定古蹟,是彰化重要的文化信仰中心。

今晚,我們將為各位帶來蕭士塔高維奇《第三號弦樂四重奏》節選樂章,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,以及一首委託彰化作曲家武修平創作、為古箏與弦樂四重奏所寫的新作《重。時》。這首作品今晚也將在這裡進行台灣首演。

選奏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,除了音樂本身的情感深度,也作為我們八月《蕭逝》大型製作的前導演出。讓大家先感受他的音樂語彙,提前進入他的世界。當蘇聯時期的樂音響起於傳統台灣廟宇中,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會,也將帶來一次獨特而深刻的藝術體驗。

而首演作品《重。時》則取材自英美詩人艾略特的詩句:“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.” 透過古箏與弦樂四重奏這樣一種跨文化的編制,在這座承載歷史的元清觀中演出,呼應詩句中「未來蘊含於過去」的哲思意象。

今晚的作曲家武修平,以及三位演奏者孟祥瑜、陳沛梧、蕭士欣,皆來自彰化。他們將在創作與詮釋中,融入對家鄉的記憶與聲音,讓作品同時具備在地情感與當代美學。

老話一句,半線室內樂創辦人孟祥瑜與陳沛梧一直有個願景: 有朝一日,人們走進熟悉的廟宇,不只聽見傳統北管,也能在紅磚牆與廟埕間,與鄰里一同聆聽巴赫的對位、貝多芬的賦格。讓古典音樂走入台灣生活的日常場域,與在地文化共生共融,這將使台灣,成為一塊更具多元與文化厚度的土地。

半線室內樂X元清觀X彰化市公所

半線室內樂X元清觀X彰化市公所

演出曲目 Program

  1. 滿山春色(李哲藝 改編)
    The Spring Colors Over the Hills

  2. 《重。時》(武修平 作曲)
    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. — Composed by HSIU-PING Wu
    ✦ 世界首演 World Premiere

  3. 草螟弄雞公(李哲藝 改編)
    The Rice Grasshopper Teasing the Rooster

  4. 向前走(林強 原曲 / 武修平 改編)
    Marching Forward — Original by LIM Giong
    Arr. by HSIU-PING Wu

  5. 望春風(李哲藝 改編)
    Longing for the Spring Breeze

  6. 蕭士塔高維奇:第三號弦樂四重奏 第一、二、三樂章
    Dmitri Shostakovich: String Quartet No. 3, Movements I, II, III

  7. 鼓聲若響(李哲藝 改編)
    the Drumbeats

曲目解說
Program Notes

  • 《滿山春色》這首經典台灣歌謠,發表於 1939年,由陳達儒作詞、陳秋霖作曲,並由許石原唱。其輕快歡愉的音樂風格,融合了台灣傳統五聲音階的宮調式,使其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獨樹一幟。

    歌曲的歌詞以春日美景為主題,描繪了春和景明時,萬物復甦、生機盎然的景象。詞中巧妙地融入了青春的活力、愛情的甜蜜,以及對自由的嚮往,字裡行間充滿了溫暖與希望。例如「滿山春色,蝴蝶飛,花香味;滿山春色,鳥仔啼,送歌詩」,勾勒出大自然在春日裡的熱鬧與美好,也映照著人心的愉悅。

    在音樂性上,《滿山春色》以其流暢且易於傳唱的旋律著稱。作曲家陳秋霖運用了台灣民謠中常見的五聲音階,創造出既有濃厚地方色彩又不失現代感的曲調。這首歌的旋律輕盈且充滿活力,其跳躍的音符與明快的節奏,完美詮釋了歌詞中洋溢的歡欣氣氛。相較於當時許多帶有憂鬱或悲傷情緒的台灣歌謠,《滿山春色》的出現,無疑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一股清新且充滿正能量的暖流,展現了人們即使身處艱難,依然對美好生活抱持憧憬的韌性。

    至今,《滿山春色》仍是台灣重要的文化符號,被廣泛改編與傳唱。無論是傳統樂團、合唱團,或是現代流行音樂的演繹,都能聽見這首歌曲的身影。它不僅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記憶,也透過其優美的旋律與深刻的意境,持續向不同世代傳遞著春天的喜悅、青春的悸動與對生命的熱愛。這首歌曲以其雋永的藝術價值,在台灣音樂史上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。

  • 給古箏及弦樂四重奏

    武修平 作曲

    《重。時》是一首關於時間與記憶交織的作品。靈感來自T.S.艾略特在《四個四重奏》中的一句詩:「未來之時,藏於過去之中」(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),我試圖以音樂探索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迴圈關係,並思考「新」是否其實早已在「舊」中預示。

    樂曲開頭引用了12世紀神秘主義作曲家賓根的希爾德加德(Hildegard of Bingen)的〈智慧之德能〉(O Virtus Sapientiae),讓中世紀的神聖旋律作為整部作品的起點。我將這段古老聖歌與現代音樂語彙相結合,讓聽者經歷一段從歷史深處逐步走向當代的旅程。

    古箏的聲音飄逸、細膩,蘊藏著東方音樂的詩意與精神;弦樂四重奏則是西方古典音樂的象徵。這兩種樂器編制的結合,是我對文化交流與時間連續性的回應。音樂中也運用了簡約主義技巧,包括動機的重複與漸變,使整體結構如同時間本身——看似靜止卻不斷流動。

    《重。時》不僅是對過往的回望,也是對未來的追問。在這段融合東西、古今、聲音與沉默的過程中,我希望與聽眾一同思考:當我們演奏新的音符時,是否也正重現某段被遺忘的回聲?

  • 這首曲子的根源可追溯至閩南地區的童謠,後經台灣本土化發展,成為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。其核心情節圍繞著一隻小草螟(蚱蜢)不斷挑逗大公雞,而公雞被弄得啼叫、跳動的逗趣場面。在歌謠的寓意中,草螟常被比喻為年輕、活潑、甚至有些頑皮的女性,而雞公則象徵著年長、穩重卻被撩撥得不知所措的男性。這不僅僅是單純的遊戲,更隱含著年輕女性對年長男性的幽默調戲與曖昧情愫,展現了台灣早期社會人際互動中含蓄而熱情的側面。同時,也有觀點認為它反映了「以小博大」、「自不量力」卻又充滿韌性的精神。

    「草螟弄雞公」作為台灣傳統民謠,其傳唱度極高。早年由台灣歌謠創作家陳達儒採集,並經作曲家許石改編發行,使其廣為流傳。隨著時代演進,這首曲子不僅是學校音樂課上的常客,更是許多音樂家進行創作改編的靈感泉源。它反映了台灣鄉村的日常生活與風俗民情,承載著庶民的智慧與情感,因此被視為台灣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

    「草螟弄雞公」源於台灣的彰南地區,彰化縣正是此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不僅是彰化鄉土文化的寫照,在教育普及化的過程中,例如在員林地區,早年就有音樂教師致力於台灣囝仔歌的教學與推廣,因此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自然也成為當地音樂教育的一部分。這首歌持續在彰化乃至整個台灣的文化脈絡中,以其簡單的旋律和深遠的寓意,默默地傳承著屬於這片土地的聲音與故事。

  • 《向前走》誕生於台灣解嚴初期(1990年代),一個社會氛圍逐漸開放,卻也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。當時,許多中南部青年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與發展,紛紛離鄉背井前往大都市(尤其是台北)打拼。這首歌精準地捕捉了他們離鄉追夢的勇氣與掙扎。相較於過去台語歌曲常有的悲情、苦悶,林強以一種嶄新、充滿活力的態度,鼓勵年輕人勇敢地面對挑戰,積極地「向前走」,展現了對未知未來的興奮與期待。這不僅是林強個人的聲音,更成為那個時代台灣年輕世代集體心聲的代表。

    《向前走》在音樂風格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林強將搖滾樂的熱情與力量注入台語歌曲,打破了台語歌曲「土」或「聳」的刻板印象。他證明了台語也可以很新潮、很酷,成功地吸引了不同世代和族群的聽眾,開啟了「新台語歌運動」的序幕。這首歌不僅在商業上大獲成功,更在文化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激發了後續許多台語音樂人的創作,推動了台語流行音樂的轉型與發展。它讓年輕人看到,母語不僅可以是傳承,也可以是創新的基石。

    歌詞:
    火車漸漸在起走
    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
    親愛的父母再會吧
    鬥陣的朋友告辭啦

    我欲來去台北打拼
    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
    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
    不管如何 路是自己走

    喔 再會吧
    喔 啥咪攏不驚
    喔 再會吧
    喔 向前走

    車站一站一站過去啦
    風景一幕一幕親像電影
    把自己當作是男主角來搬
    雲遊四海可比是小飛俠

    不管是幼稚也是樂觀
    後果若按怎 自己就來擔
    原諒不孝的子兒吧
    趁我還少年趕緊來打拼

    喔 再會吧
    喔 啥咪攏不驚
    喔 再會吧
    喔 向前走

    台北 台北 台北車站到啦
    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
    頭前是現代的台北車頭
   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

    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
   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款的憨子
   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
    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

    喔 啥咪攏不驚
    喔 向前走
    喔 啥咪攏不驚
    喔 向前走

  • 《望春風》於 1933年 首次傳唱於日治時期的台灣,由 鄧雨賢 作曲,李臨秋 作詞,並由當時古倫美亞唱片旗下的當紅女歌手 純純 演唱。這首歌的誕生,正值台灣社會逐漸西化與現代化的轉型期。歌詞描繪了少女情竇初開、渴望愛情卻又羞澀含蓄的心情:「獨夜無伴守燈下,清風對面吹。十七八,未出嫁,見著少年家。」這種細膩而內斂的少女情懷,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氛圍下,引起了廣大共鳴。

    這首歌的創作也與當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在電影音樂《桃花泣血記》成功後,積極推動台語歌謠的發展有關。李臨秋結合了淡水河畔的夕陽景色與自身對古典文學的理解(據說靈感來自《西廂記》中「隔牆花影動,疑似玉人來」的詩句),譜寫出這首雋永的歌詞。

  • 1946年,剛過四十歲的蕭士塔高維奇,在列寧格勒的寓所裡完成了這部《第三號弦樂四重奏》。這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創作的第一部室內樂作品,當時蘇聯正處於戰後復甦與政治收緊的交會點,人民對未來的盼望和恐懼交織,而身為藝術家,內心掙扎也在這段時期達到頂點。

    雖然蕭士塔高維奇後來刪除了原先賦予五個樂章的標題——〈戰爭前的寧靜〉、〈戰爭的爆發〉、〈戰爭的恐怖〉、〈紀念死者〉與〈反思與重建〉,但這些語彙,仍為我們理解這部作品提供了重要線索。畢竟,戰爭對他而言從來都不是抽象的。他的故鄉列寧格勒(今聖彼得堡)在圍城期間失去了超過百萬個居民,包括他的親戚與朋友;而他本人雖然沒上戰場,卻在精神上經歷了整個戰爭。

    此曲第一樂章輕盈明快,乍聽甚至帶點小步舞曲般的歡快,令人想起某種無憂的青春場景。但仔細一聽,旋律間的不協和與節奏上的刻意扭曲,像是在描繪戰前那種令人窒息的「和平」,表面安詳,但內裡早已壓抑與崩解。

    緊接著第二樂章忽然轉為急促的舞曲節奏,旋律的刻意重複,帶有點瘋狂。那種近乎諷刺的「熱鬧」,讓人聯想到蘇聯官方在戰時宣傳片中強調的「集體精神」與「勝利意志」,但音樂的本質卻透露出極度壓抑下的人性錯亂與荒謬。

    第三樂章像是音樂上的爆炸:硬核的節奏感搭配重音與斷奏像是連綿的砲火,搭配不和諧的音程碰撞,毫不妥協地呈現一場暴力的洗禮。許多聽眾將這一段比喻為「火線中的獨白」,如同一位倖存者在槍林彈雨中對世界怒吼著。

  • 《鼓聲若響》是台灣樂團新寶島康樂隊1994年發行的經典歌曲,由陳昇作詞作曲。這首歌以其獨特的拉丁曲風和深富情感的歌詞,描繪了在外打拼的藝人或遊子,在舞台上強顏歡笑、隱藏辛酸的心境,成為許多人共鳴的代表作。

    《鼓聲若響》的核心,是關於離鄉背井追逐夢想環境磨練的故事。歌詞開頭就點出主角的身份:「阿爸你甘也有在聽,聽到阮用心唱的歌聲,嘸管落雨天或是風颱天,阮是跑江湖的藝人。」這不僅是獻給遠方父母的思念,也揭示了藝人漂泊、不穩定的生活。

    歌曲中的「鼓聲」是重要的意象。它既是舞台上熱鬧、充滿活力的音樂,象徵著表演者必須展現的「快活」與「甜蜜」,也是對內心深處悲傷無奈的映照。歌詞中多次提及「若聽到鼓聲阮的心情較快活」與「沒料到環境的拖磨唱出阮悲情的歌聲」,這種矛盾的心境,精準地捕捉了許多在外打拼的人,即使面對困難,也要在人前表現出堅韌樂觀的態度。

    這首歌也帶有濃厚的遊子情懷。歌曲的創作背景據說是受到新寶島康樂隊中義大利裔鼓手Dino的啟發。Dino在一次排練中隨性哼唱的西班牙語,大意是「我親愛的愛人啊!我要出去打拼啦!當我成功回來後,就不會再離開你。」這段話深深打動了陳昇和團員,因為他們都是為了音樂夢想而離鄉來到台北打拼。歌曲中「轉來去我溫暖的故鄉」的期盼,更是無數在外遊子共同的心願。

出演 Musicians

點擊照片即可查看詳細介紹

武修平|作曲

孟祥瑜|小提琴

陳沛梧|小提琴

陳宇辰|小提琴

廖品皓|中提琴

陽逸柔|大提琴

Tim Beccue|大提琴

蕭士欣|古箏

感謝以下 愛樂品牌 大力支持
「觀絃」音樂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