𝄆 MUSIC IS LOVE❤️ 𝄇

跨越文化界限,讓古典音樂融入日常生活。

半線室內樂致力於在台灣推廣古典音樂,

透過在非傳統場域演奏,促進文化共榮

團隊簡介𓂩

廟埕聽古典音樂,是半線室內樂的標誌性風景。自2023年成立以來,團隊持續以專業的演奏水準,將精緻的古典音樂體驗帶進台灣最接地氣的角落。成員多為旅美青年音樂家與外籍優秀演奏者,畢業於美國琵琶第音樂院等知名學府,並活躍於歐美頂尖交響樂團、室內樂舞台及國際音樂節——半線策劃的演出,將國際上一流的台灣人才,帶回家鄉。無論在國家音樂廳,或是在廟埕、古蹟,觀眾都能聽見世界水準的詮釋與台灣土地的共響。半線室內樂相信「音樂無界、文化共融」——把世界帶回在地,把在地聲音推向世界,古典音樂才能真正成為社會共同的語言。

序曲

半線室內樂由青年小提琴家孟祥瑜與陳沛梧於2023年創辦,兩人來自彰化縣,分別成長於員林市與彰化市。高中畢業後,他們前往美國求學,並共同就讀於琵琶第音樂學院。身處異鄉,兩人經常回憶起故鄉的美好與音樂教育的啟發,這些經歷不僅塑造了他們的音樂視野,也加深了他們對家鄉的情感。他們深知音樂能夠帶來心靈的安慰與力量,因此決心將這份力量帶回家鄉,並致力於在彰化推動古典音樂的普及。

2022年,兩人與好友小提琴家曾睿彥舉辦了「疫遊未盡」室內樂音樂會,藉此活動將來自異國的音樂帶回彰化,並成功吸引了大量鄉親的參與,深獲媒體與民眾的好評。這場音樂會的成功促使他們成立了「半線室內樂」,致力於在家鄉推動高水準的音樂藝術,並邀請來自國內外的青年音樂家共同演出。這些音樂活動不僅在彰化,還擴展至其他地區,旨在將西方古典音樂與台灣在地文化相結合,讓更多人能夠享受高水準的音樂演出。

第一樂章: 稍快板

自2023年成立以來,半線室內樂迅速發展,並在推廣古典音樂與文化交流方面不遺餘力。最早以「2023環島音樂計畫」引領音樂家們走進宜蘭、花蓮、台東與彰化的廟埕和社區,讓西方古典音樂融入台灣日常的文化空間,也奠定了團隊與地方緊密連結的基礎。

同年舉辦的「源」創團音樂會,邀集國內外青年音樂家在員林演藝廳同台演出,象徵半線室內樂以家鄉為出發點,將音樂的源泉分享給更多人,並透過演出促進社群對古典音樂的認同與熱愛。

近年來,半線室內樂更將視野延伸至教育與在地文化的深耕—「微嶼」計畫帶著音樂走進社區與偏鄉小學,透過互動演出與導聆,讓孩子們在課堂之外第一次貼近古典音樂的世界;「觀絃」宮廟音樂會則將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帶進歷史古蹟與地方信仰場域,讓廟埕空間化為承載文化交會的舞台。

2025年,半線室內樂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支持,籌劃「蕭逝」—紀念蕭士塔高維奇逝世五十週年的音樂會,以具時代厚度的曲目連結國際視野與台灣土地記憶。這一系列的努力,不僅展現團隊跨足本地與國際的實力,更實踐了「音樂無界,文化共融」的核心理念

第二樂章: 浪漫曲

半線室內樂一直有一個願望,我們期盼透過東西文化的結合及碰撞,讓來自西方的古典樂踏入鄉親們的生活。人們走進家附近時常拜訪的廟宇,聽到的音樂不僅是熟悉的北管樂,還有來自西方的古典音樂,在我們最熟悉的閩南廟宇建築,與街坊鄰居朋友一起聆聽巴赫的精巧對位,貝多芬的深沉賦格,些許陌生卻美好的古典音樂就在廟埕內、紅磚牆、花框中穿梭。

2025團體照 一共九位樂手拿著古箏、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等等樂器在古廟的門前合照。

Photo Credit: 張敬業

第三樂章: 向前走

半線室內樂以「音樂無界、文化共融」為初衷,把展演變成與社會對話的媒介。團隊已在音樂廳、古蹟、宮廟與社區場域常態演出,並透過導聆與互動,讓古典音樂成為地方日常的一部分;同時持續推動校園與偏鄉的音樂教育,讓更多孩子初次接觸現場演奏的力量。

展望未來,半線將聚焦在:一、維持例行性的古蹟/宮廟音樂會,深化與在地信仰與文化場所的合作,讓聲音成為歷史場域的當代詮釋;二、擴展「微嶼」社區共響計畫,媒合學校與社區,透過互動演出與工作坊建立長期參與與學習的機制,尤其是偏鄉地區;三、持續舉辦暑期音樂廳演出,邀請國際演奏者與本地音樂家同台,促成專業交流並提升在地觀眾的聆聽經驗。並以音樂節規模推動系列音樂會企劃。

半線期望以穩健的計畫與在地的關係網路,成為台灣藝文與社區之間的橋樑,將世界級的聲音帶進日常生活,也把在地的記憶帶向更大的場域。面對每一次演出與每一個聽眾,我們不改初衷,帶著謙卑與熱情,繼續──向前走。

音樂無界、文化共融

音樂=❤

音樂無界、文化共融 音樂=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