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Lí-hó! Huann-gêng lâi thiann im-ga̍k-hōe
〰️
Lí-hó! Huann-gêng lâi thiann im-ga̍k-hōe 〰️
你好! 歡迎來聽音樂會
〰️
你好! 歡迎來聽音樂會 〰️
-
在等待音樂會開始的同時,我們邀請您,不妨也一起欣賞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建築,從細節中感受它的歲月與歷史。
-
位置:
進入廟埕,正前方即是第一進的「三川殿」,也稱五門殿,因正面開有五個門間而得名。導覽:
元清觀的三川殿正面為五開間設計,屋頂採「歇山牌樓升簷式」構造,中央屋脊高聳、兩側屋簷低伏,構成強烈的層次與儀式感。這種設計不僅具視覺美感,更反映出傳統建築中「尊卑有序」的空間邏輯。 -
位置:
抬頭看三川殿正門前簷下方,整排吊筒由內而外延伸。導覽:
殿前簷下的一整排吊筒,每一個都雕刻著蓮花、飛天、鳳凰與獅子等意象,細膩不張揚,展現清代中葉木工藝之美。這些裝飾不只是美化空間,更是祈福與守護的象徵,悄悄陪伴來訪者進入聖殿。 -
位置:
三川殿前廊外側,左右各一對石獅,龍邊(左)為公獅,虎邊(右)為母獅。導覽:
這對青斗石獅雕工極為細膩,公獅踩繡球、母獅懷小獅,鬃毛呈現螺旋狀層疊,肌理細緻生動,被譽為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。不只是守門神獸,更是匠師手藝的展現與流傳。 -
位置:
三川殿中央正門上,兩扇門各繪一尊神將。導覽:
元清觀的門神並非一般常見的秦叔寶、尉遲恭,而是採用道教系統中的趙天君與王天君:一人持鞭,一人持鋼,威嚴莊重。由和美彩師陳穎派所繪,線條明快、神情內斂,是本地彩繪傳統的代表。 -
位置:
第二進拜殿前,通往正殿的階梯中央,腳下地面。導覽:
步上拜殿前,請注意腳下的青石御路。其上刻有雲龍圖騰,象徵通往神域的聖潔之道。這塊石雕並不張揚,但它默默標示著人與神之間的界線,是信仰空間中最不容忽視的一條線。 -
位置:
第二進拜殿前,左右門柱位置,各立一根龍柱。導覽:
這對龍柱為清光緒三年(1877)重修時所建,採單龍盤柱形式。柱身雕龍騰雲,柱頭更刻有八仙人物與李白醉寫番表等情境,結合神話與歷史想像,層次豐富,是清末廟宇石雕中的上乘之作。 -
位置:
第三進正殿內部,屋架壽樑之上與兩側看架處。導覽:
抬頭仰望正殿樑架,可見栱身雕刻為「象頭拱」,象徵「太平有象」的吉祥寓意。更特別的是,樑上雕有憨番洋人形象,帶著清代工匠對異文化的想像與轉譯,也讓元清觀的裝飾題材跨出了華夏傳統的一步。
演出介紹About
半線室內樂今年延續一貫特色,再度帶來極具代表性的宮廟音樂會。這次,我們選擇在彰化市的重要文化古蹟——元清觀演出。
元清觀,是彰化市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廟宇,在地人習慣稱它為「天公壇」。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,也就是西元1763年,主祀玉皇上帝。元清觀是全台少數主祀天公的廟宇之一,也被稱為「台灣天公三間半」中的「半間」。這個「半間」的稱呼來自於早年道路拓寬,廟身被迫內縮,因此成為一座外觀獨特的廟宇。如今它已被列為國定古蹟,是彰化重要的文化信仰中心。
今晚,我們將為各位帶來蕭士塔高維奇《第三號弦樂四重奏》節選樂章,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,以及一首委託彰化作曲家武修平創作、為古箏與弦樂四重奏所寫的新作《重。時》。這首作品今晚也將在這裡進行台灣首演。
選奏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,除了音樂本身的情感深度,也作為我們八月《蕭逝》大型製作的前導演出。讓大家先感受他的音樂語彙,提前進入他的世界。當蘇聯時期的樂音響起於傳統台灣廟宇中,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會,也將帶來一次獨特而深刻的藝術體驗。
而首演作品《重。時》則取材自英美詩人艾略特的詩句:“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.” 透過古箏與弦樂四重奏這樣一種跨文化的編制,在這座承載歷史的元清觀中演出,呼應詩句中「未來蘊含於過去」的哲思意象。
今晚的作曲家武修平,以及三位演奏者孟祥瑜、陳沛梧、蕭士欣,皆來自彰化。他們將在創作與詮釋中,融入對家鄉的記憶與聲音,讓作品同時具備在地情感與當代美學。
老話一句,半線室內樂創辦人孟祥瑜與陳沛梧一直有個願景: 有朝一日,人們走進熟悉的廟宇,不只聽見傳統北管,也能在紅磚牆與廟埕間,與鄰里一同聆聽巴赫的對位、貝多芬的賦格。讓古典音樂走入台灣生活的日常場域,與在地文化共生共融,這將使台灣,成為一塊更具多元與文化厚度的土地。
半線室內樂X元清觀X彰化市公所
半線室內樂X元清觀X彰化市公所
